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艰难的深海遨游下

来源:中国海洋药物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0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写完《艰难的深海遨游》(上),我偶然读到汪品先院士写的《深海浅说》一书。说实在的,科普书籍是比较难打动读者的,然而这本书深深感染了我。汪品先是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

写完《艰难的深海遨游》(上),我偶然读到汪品先院士写的《深海浅说》一书。说实在的,科普书籍是比较难打动读者的,然而这本书深深感染了我。汪品先是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、国际海洋联合会副主席、古海洋学专家、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,曾主持我国首次大洋钻探。他是真正懂得深海的科学家,在深海“遨游”已经几十年了。

于是,我不由自主写起《艰难的深海遨游》(下),这是推介,是读后感,更是一种钦佩,以飨读者。

欲知天高“海”厚

人类是陆生动物,早先不知道,也不关心海洋究竟有多大。直到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,人类才解决了“海洋有多大”的问题。至于海洋有多深,这个问题就不是航海能解决的问题了。航海者从来是怕浅不怕深,海上行舟担心撞上暗礁浅滩。至于海底有多深,从来不放在心上。

古希腊人认为深海是没有底的,英文里管深渊叫abyss,词源就是希腊文的“无底”,因此,“大海多深”就成了个伪命题。

我们常说“不知天高地厚”,其实我们更加不知天高“海”厚,大海是非常非常“厚”的。大海究竟有多“厚”?19世纪,人们在麻绳上系上重物往海里抛,待重物触碰海底后收回来,量到的绳子长度便是水深。这样的测量很原始,可靠性也差。

现在所说大洋海沟几千米的真实深度,都是用回声测深的方法测出的,不是用测量绳测得的。海底地形的测深技术,从用绳子测点,到声波测线,再到遥感测面,经历了三部曲:点——线——面。

到了20世纪,人们根据面积和水深,总算知道了海水总量:13.3亿km3,真正巨无霸!13.3亿 km3是什么概念?打个形象的比方,长江每年不是有大量的江水流入大海吗?要140万年日夜不停地流入才能把大海灌满。

长江从高到低,从海拔几千米到江口的零海拔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至于大海深层的海水,似乎不受什么高高低低影响,更何况深海的大气压还那么高,深海的海水基本是不太流动的吧?错!深海也有海流,只是它们不像河流那样有固定的路径、固定的河道,深层海流是以涡流形式出现的。

驱使海水流动的无非是两个,一是风力,二是潮汐,航海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,因为航海要看风力和潮汐的“脸色”。航海者不熟悉的是风力作用也可以达到深海,潮汐作用的深度也是不可估量的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影响因子是海底的地形,海水流动时会遇到海底地形的阻拦,会发生摩擦,于是推动了深部海流。深层海流的运动机制是一个新命题,人们至今对它的了解甚少。

早期的人类认定深海是“三无”世界:无光线,无生命,无运动。直到几十年前,人们还认为深海是个静寂的死亡世界。现在通过考察证明,除了“没有光线”是对的,其他两个认定都错了:深海有生命,也有运动。

要到海里去,古时候的办法是“没水采珠”,屏一口气,然后扎一个猛子,捞到了珠子,浮上来换气,明朝的《天工开物》里就有这样的记载。但是,这种潜水是潜不了多深的,因为扎下去后,潜水员很快就会返回海面换气;还因为每深潜10 m就要增加一个大气压,人是受不了很大压力的。

到了17世纪,人们终于发明了潜水钟;到了20世纪,人们发明了钢球壳潜水器;到了1960年,瑞士海洋学家皮卡德和美国海军军官唐,钻进直径1.8 m的球形深潜器,以1 m/s的速度下潜,5 h后,终于到达海底,据说深度达到 m。那么,他俩捞到海底的泥了吗?没有。他俩拍到深海小鱼的照片了吗?没有。他俩是否出舱遨游了?也没有……于是,这些记录和数据只能是一家之言。科学考证必须一板一眼,不能“毛估估”。到了1964年,才有人发明的载人深潜器“阿尔文号”,它是钛合金的,可以同时坐3个人。到了1987年,苏联的“和平1号”深潜器已经可以下潜到6000 m的深海之中。

令人振奋的消息是:2020年11月10日,中国“奋斗者号”深潜器成功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,创造了 m的载人深潜的新纪录,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它的载人舱球壳可搭载3人,也是世界上最大、搭载人数最多的潜水器载人舱球壳。

冷泉、热液和“黑烟囱”

人们终于可以潜入深海了,潜入之后影响最大的是发现了深海热液。浅海是冰冷的,太阳暴晒也不管用,深海不就更加冷冰冰了吗?不,那里的海水不都是“冷酷无情”的。

1888年,俄罗斯船在红海600 m深处发现温度异常;1894年,瑞典船也发现了那个地方温度高,海水还特别咸;到了1965年,美国船在那里采集了底泥,温度竟然高达54℃,烫手……怎么会那么烫?热液的喷口在哪里?要找到它,用得到一个成语:海底捞针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海洋药物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hyywzzs.cn/qikandaodu/2021/0509/682.html



上一篇:我们的目标征服大海
下一篇:全球主要国家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

中国海洋药物投稿 | 中国海洋药物编辑部| 中国海洋药物版面费 | 中国海洋药物论文发表 | 中国海洋药物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国海洋药物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